推广 热搜: 演讲  口才   
收藏  |   举报 2021-03-22 12:50   关注:870   回答:1

如果你害怕上台演讲,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

已解决 悬赏分:0 - 解决时间 2021-03-23 11:00
如果你害怕上台演讲,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
  • 匿名
  支持(0)  |   反对(0)  |   举报 2021-03-23 11:00
曾有报告指出:人们害怕当众演说甚于死亡。

前几天看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,李笑来谈及自己的“课前恐惧症”:

每次上课之前的五分钟左右开始,各种症状开始并发,手心发痒、头皮发麻、眼皮狂跳(有时候左眼,有时候右眼,有时候两只眼);
后背可能开始冒冷汗(冬天也一样)……通常要到开始讲课差不多五分钟之后才能彻底摆脱这种恐惧的状态。
从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到现在已经快十五年了,从来没有一点改善的迹象,只不过,我已经比较习惯它了。
要知道,在新东方教英语时,他一直被学生评价为讲课最精彩的老师。

站在听众前面我会很紧张,对我来说,超过五个人就算众多听众

我还知道一个患有“课前恐惧症”的优秀老师,他在哈佛大学任教,开设的1504号心理学课程,曾是某一年哈佛上课人数最多的课程。

对,就是我常说的Tal。

Tal自述:当我听说Marva Collins的事迹,并决定以教书为终身职业时,我知道必须克服一个问题,那就是我个性内向。

站在听众前面我会很紧张,对我来说,超过五个人就算众多听众。

甚至直到Tal当了多年教师后,每当去上课,他依然会很紧张。

这是两个很神奇的案例,就像李笑来在书中所说,对于他的课前恐惧症,“很多人并不相信”。

然而事实就是这样,两个面对听众会极度紧张恐惧的人,却是非常优秀的老师。

因为我不擅长当众演讲,我会很紧张,所以我肯定讲不好,所以我必须逃避

我个人也是一个害怕当众演讲的人,英语课的presentation、毕业论文答辩等,我紧张的表现就是语速超快。读研时候,中文系有很多讨论课,虽然很喜欢老师和课程内容,但我几乎从来不选。

有次选了曹文轩老师的某门课,得知是讨论课后,我立刻紧张地冲到助教面前,说把我的名字划掉。

再比如我导的某门课,有期末交论文和平时上课时做报告两种考核形式,做报告只需梳理整合,比写论文轻松得多。

但我连选了两学期,都是为数不多的选择写论文的人之一。

每每遇到类似情况,我都是这个思路:因为我不擅长当众演讲,我会很紧张,所以我肯定讲不好,所以我必须逃避。

事实上,这错过了很多美好的经历,比如我喜欢的很多老师、喜欢的很多课程,不会再有机会了。考研之前,我曾设想过,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们谈古论今,也实现得不多。

决定演讲结果是否成功的因素,并不仅仅在于“是否紧张”这一点

在看到李笑来和Tal的经历之后,我忽然发现自己的论证过程是错误的。没错,当众演讲我会很紧张,但我真的不擅长当众演讲吗?

我真的“肯定讲不好”吗?

不一定。

在逃不掉的时候,比如英语课的pre,每次我表现得还不错,其他人完全看不出我紧张,因为我说话流畅自如、反应敏捷。

而我一贯的思路:因为我不擅长当众演讲,我会很紧张,所以我肯定讲不好,所以我必须逃避。

这是一个错漏百出的推导、论证过程,是我为“紧张”事件强加的因果关系。“因”未必为真,“果”更未必为真。

如果这是一道数学证明题,我写了一堆∵和∴,大概只能得个辛苦分。

以李笑来和Tal为例,他们对当众演讲的恐惧,比我严重得多,可他们依然是优秀的演讲者(讲师)。

决定演讲结果是否成功的因素,并不仅仅在于“是否紧张”这一点。

李笑来是通过对内容的大量准备和练习,来做到表达精彩;Tal是通过跑步、冥想等,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,以实现发挥自如。

虽然从始至终,他们的紧张恐惧是不变的。

因为我没有新媒体运营经验,所以肯定不会录用我。真的是这样吗?

接下来做个发散思考:

如果对我们惯常思维中的“因果关系”进行辨析,究竟有多少是值得推敲的?

如果以数学的论证题作比,单一的原因真的能推出最终的结果吗?

我研二的时候去找实习,投简历给新华网的某个新媒体运营岗位。

投递之前我完全不抱希望,还跟基友吐槽说,哎呀,我完全没有任何新媒体经验,所以它肯定不会要我的。

面试的时候,我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。我关注的公众号的类型,让面试官无奈地叹了口气。他们是社会、文化、财经等方向,而我关注的多是心理、校园、读书之类。

面试结束之后,我觉得完了,铁定不录用。

你猜怎么着?我被录取了,而且毫不谦虚地说,之后的日子里,部门领导和带我的姐姐们,都赞我太好用了,是他们见过的效率最高的实习生。

看,投递简历之时和面试之后,我又搞出了强行推导的因果关系。

我确实没有新媒体方面的经验,但面试方真的不会录用吗?不用考虑其他因素吗?

这些错漏的因果关系,往往会非常成功地阻碍我们去做事。我们认定它不会有结果,以至于止步在门前。

因果思维,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恐惧

日常生活、学习、工作中,随处可见我们自以为正确的因果关系:

因为我开始得太晚了,所以肯定完不成论文了。

因为我时间不够了,所以我肯定考不上。

因为我性格内向,所以肯定交不到朋友。

因为我不完美,所以不会有人喜欢我的。

因为我当众演讲会紧张,所以我肯定通不过面试。

因为我……,所以我无法做到……。

发现了吗?

这种因果思维,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恐惧,因为一早预设了坏结果,并且无比相信这个结果,我们根本不再有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动力。

真正的结果到来时,反而印证了我们强加的因果关系。——我们真的没有做到。

怎样打破这个僵化的、错误的因果思维?

1、

我的想法是,一定要坚信这一点:我是无知的。

我不是上帝,我不是洞明世事的老江湖。我怎么就有成功预言结果的能耐了?

一切因果关系,都是我自己想象、编造的。事实很大可能上并非如此。

我试试才知道。

2、

如果一个因素是既定的事实:比如李笑来和Tal的“课前恐惧症”,那么它还可以从别的方面着手(比如大量准备和缓解焦虑),来解决问题。

如果确实时间剩余的不多了,那就抓重点、谈效率,路程不是等于时间乘以速度么?

没有任何结果是由单一的原因决定的。如果我们能想通这件事,其余的就好办多了。

3、

因为……,所以我肯定无法做到……。

试着转换一下思维:

虽然……,但我也可以……。

虽然时间不够了,但我的效率可以保证我完成它。

虽然我不完美,但还是会有很多人喜欢我。

网站首页  |  学校地图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隐私保护  |  代理合作提交  |  RSS订阅  |